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
指過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諷刺那些專門死摳字眼而不去領(lǐng)會精神實質(zhì)的人。也諷刺那些講話時愛賣弄自己學(xué)識的人
國語辭典在詞句上斟酌推敲。元.喬吉〈小桃紅.瓠犀微露玉參差〉曲:「含宮泛征,咬文嚼字,誰敢嗑牙兒。」《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好詞,好詞。關(guān)情之處,令人淚落,真一時名手!怪不得他咬文嚼字,明日元宵佳節(jié),正須好詞,不免赦其罪犯,召他轉(zhuǎn)來,為大晟樂正,供應(yīng)詞章。」也作「咬言咂字兒」、「咬文咂字兒」。近句斟字嚼反下筆淋漓,文不加點
譏笑士人迂腐而不知變通。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隋唐演義.第六回》:「如遇患難,此輩咬文嚼字之人,只好坐以待斃,何足為用?」
形容賣弄文才、裝腔作勢。《金瓶梅.第五○回》:「見他在人前鋪眉苫眼,拏班做勢,口里咬文嚼字,一口一聲只稱呼他薛爺。」《紅樓夢.第二七回》:「他們必把一句話拉長了,作兩三截兒,咬文嚼字,拿著腔兒,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
德語 pedantisch (Adj)?
法語 ne faire que macher mots et phrases, prendre le texte au pied de la lettre
咬文嚼字的網(wǎng)絡(luò)解釋
《咬文嚼字》創(chuàng)刊發(fā)行于1995年1月,發(fā)行者為上海文化出版社,今為32開,約50頁的文藝月刊,主要內(nèi)容則為糾正媒體藝人、名家作品的錯別字。因內(nèi)容頗具特色,《咬文嚼字》已成為中國境內(nèi)漢語文化品質(zhì)“捍衛(wèi)者”角色,并共發(fā)起了多次“社會查找錯字活動”,并造成一定影響。例如,2007年,臺灣藝人伊能靜新專輯的“綸巾”念法與稍早神舟六號錯寫成“神州六號”的反應(yīng),與該刊物有密切關(guān)系。除此,該月刊亦于同期刊登漢字錯誤排行榜。
2018年3月,獲“2017年百強社科期刊”榮譽。
咬文嚼字,亦作“咬文嚙字 ”。
拼音:yǎo wén jiáo zì
釋義:咬、嚼指反復(fù)的念誦、鉆研。一般將“咬文嚼字”當作“過分地斟酌字句”,看作貶義詞,用于諷刺那些專門死摳字眼而不去領(lǐng)會精神實質(zhì)的人,也諷刺那些講話時愛賣弄自己學(xué)識的人。
但在很多時候,有些文字是需要仔細琢磨的。實際上,“咬文嚼字”原來就是指詞句上的推敲,是一個褒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