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昭宋聾是什么意思
《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齊,曰:'無假道于宋。'亦使公子馮聘于晉,不假道于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杜預注:"昭,明也。聾,暗也。"后以"鄭昭宋聾"比喻情況不同。 國語辭典鄭國明白,宋國糊涂。語出《左傳.宣公十四年》:「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后借以比喻所遇情況不同,兇險不一。清.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鄭昭宋聾,一以免患,一以召禍。」
成語解釋 | 《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齊,曰:‘無假道于宋。’亦使公子馮聘于晉,不假道于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杜預注:“昭,明也。聾,闇也。”后以“鄭昭 |
---|---|
成語出處 | 《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 |
常用程度 | 一般成語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成語用法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成語結構 | 聯合式成語 |
產生年代 | 古代成語 |
成語正音 | |
成語辨形 | |
近義詞 | |
反義詞 | |
成語例子 | 鄭昭宋聾,一以免患,一以召禍。況各國競騖于聰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暗,將以求免,不亦難乎?★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
成語謎語 |
鄭國明白,宋國糊涂。語出《左傳.宣公十四年》:「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后借以比喻所遇情況不同,兇險不一。清.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鄭昭宋聾,一以免患,一以召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