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分開解釋
投杼 : 《戰國策·秦策二》載:有一個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別人誤以為是曾子,來告訴曾母。曾母起初不信,但到第三個人來告訴時,她終于信以為真,嚇得“投杼逾墻而走”。杼:織布的梭子。后以“投杼”表示流言可畏,對某人的謠言一多,連最親近者的信心也會被動搖。投杼之疑是什么意思
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投杼之疑,比喻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所造成的疑慮
國語辭典比喻謠言眾多,就連最親信的人也會動搖堅定的信念。參見「投杼」條。《周書.卷三二.唐瑾傳》:「孤知此人來二十許年,明其不以利干義。向若不令檢視,恐常人有投杼之疑,所以益明之耳。」
投杼之疑的網絡解釋
成語資料
【成語】投杼之疑
【拼音】tóu zhù zhī yí
【釋義】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比喻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所造成的疑慮。
【用法】作賓語;指謠言。
【結構】偏正式
【年代】古代
【英語】when slanderers are many,a lie will become believable
【近義詞】投杼之惑
【同韻詞】吊死問疾、座無虛席、外巧內嫉、云涌霧集、若離若即、結駟連騎、故步不離、眉厖齒鯢、針針叢棘、雨鬣霜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