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絕如縷是什么意思
象用一根細線連著,形容極其危急。現在也形容聲音細微而連綿不斷
或者人已經轉過山頭望不見了,歌聲還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歌聲》
國語辭典僅有一線連系未斷。比喻局勢危急。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煢煢孑立,未有子息。荒隅中少士人女子,無與為婚,世亦不肯與罪大者親昵,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也作「不絕如線」、「不絕若線」。
比喻聲音細微悠長,似斷非斷。宋.蘇軾〈赤壁賦〉:「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成語解釋 | 絕:斷;縷:細線。似斷未斷;像只有一根細絲維系著。比喻情勢危急。后也比喻技藝等方面繼承人稀少;也形容聲音微弱;但未中斷。原作“不絕若線”。 |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前赤壁賦》:“馀音裊裊,不絕如縷。”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成語用法 |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用于聲音、書信、情緒等 |
成語結構 | 補充式成語 |
產生年代 | 古代成語 |
成語正音 | 縷,不能讀作“lóu”。 |
成語辨形 | 絕,不能寫作“決”。 |
近義詞 | 危如累卵 、岌岌可危 |
反義詞 | 牢不可破 、安如泰山 |
成語例子 | 音樂會上,演員的歌聲不絕如縷。 |
成語謎語 | 春蠶到死絲方盡 |
象用一根細線連著,形容極其危急。現在也形容聲音細微而連綿不斷
或者人已經轉過山頭望不見了,歌聲還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歌聲》
國語辭典僅有一線連系未斷。比喻局勢危急。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煢煢孑立,未有子息。荒隅中少士人女子,無與為婚,世亦不肯與罪大者親昵,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也作「不絕如線」、「不絕若線」。
比喻聲音細微悠長,似斷非斷。宋.蘇軾〈赤壁賦〉:「余音裊裊,不絕如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