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分開解釋
被發 : 1.謂發不束而披散。《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被發及地,搏膺而踴。"《莊子.田子方》:"孔子見老耼,老耼新沐,方將被發而干,慹然似非人。"《宋書.武帝紀中》:"爰暨木居海處之酋,被發雕題之長,莫不忘其陋險,九譯來庭。"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發下大荒。"一說為斷發。詳"被發文身"。文身 : 產生于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紋飾膚體的習俗。即經手術后在身體某部留下不褪色的圖案。花紋有鳥獸花卉或圖騰、經文、八卦等。反映其審美意識及宗教觀念。在中國,高山、德昂、黎、獨龍、傣、布朗、基諾等族皆有文身習俗。
被發文身是什么意思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發披散,身刺花紋。《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禹入裸國,被發文身;墨子入楚,錦衣吹笙。"一說,截短頭發,身刺花紋。被發文身的網絡解釋
被發文身,是漢語詞匯,指的是古代東夷的風俗,該風俗形式類似南方百越的"斷發文身"風俗。該詞匯出自《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