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儒十丐是什么意思
元代統(tǒng)治者把人分為十等,讀書人被列為第九等,僅居末等乞丐之上。
九儒十丐的網(wǎng)絡解釋
元代統(tǒng)治者把人分為十等,讀書人列為九等(儒:舊指讀書人),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識分子受到歧視和苛待。
詞 目: 九儒十丐
釋 義:儒:舊指讀書人。元代統(tǒng)治者把人分為十等,讀書人列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識分子受到歧視和苛待。有人認為當代“臭老九”一詞源于此語。
出 處:一、宋·鄭思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二、謝枋得《疊山集》:“滑稽之雄,以儒者為戲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謂其有益于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賤之也,謂其無益于國也。”兩說皆是宋末遺民所書,為當時儒者戲說,并無其他史料輔證,也不可視作普遍性情況。
示例: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 ★清·趙翼《陔余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