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無信 說話不算數(shù),沒有信用。
朝秦暮楚 戰(zhàn)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jīng)常作戰(zhàn)。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fù)無常。
見異思遷 遷:變動。看見另一個事物就想改變原來的主意。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出爾反爾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后果。現(xiàn)指人的言行反復(fù)無常,前后自相矛盾。
反復(fù)無常 無常:變化不定。形容常常變化,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又是那樣,變動不定。
喜新厭舊 喜歡新的,厭棄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
言之無信 暫無釋義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fù)無常。
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癡兒不解榮枯事。——元· 喬吉《山坡羊·冬日寫懷》
(1).《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本謂只變名目,不變實(shí)質(zhì)以欺人。后以喻變化多端或反覆無常。《舊唐書·皇甫鎛傳》:“直以性惟狡詐,言不誠實(shí),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聰,足見奸邪之極。” 宋 司馬光 《乞罷免役錢狀》:“夫差役出於民,錢亦出於民。今使民出錢雇役,何異割鼻飼口?朝三暮四,於民何所利哉!” 元 喬吉 《山坡羊·冬日寫懷》曲:“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癡兒不解榮枯事。”《明史·左鼎傳》:“倘忽不加務(wù),任掊克聚斂之臣行朝三暮四之術(shù),民力已盡而徵發(fā)無已,民財已竭而賦斂日增。茍紓目前之急,不恤意外之虞,臣竊懼焉。”《新華文摘》1983年第8期:“他對同志對朋友坦白誠懇,平等相待,從不疾言厲色,仗勢欺人,從不朝三暮四說了話不算數(shù)。”
(2).形容數(shù)目多。 唐 《新羅國故兩朝國師教謚朗空大師白月棲云之塔碑銘》:“來者如云,朝三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