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 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重復他人的行為的過程。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兒童方面,兒童的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為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模仿。可分為無意識模仿和有意識模仿、外部模仿和內部模仿等多種類型。
鑒戒 可以使人警惕的事情:引為~。
跟別的人或事相對照,以便取長補短或吸取教訓:可資~。
[benefit from sth.;draw lessons from certain experiences;use for reference] 把別的人或事當鏡子,對照自己,以便吸取經驗或教訓
借鑒外國的經驗
(1).《淮南子·主術訓》:“夫據榦而窺井底,雖達視猶不能見其睛;借明於鑑以照之,則寸分可得而察也。” 高誘 注:“鑑,鏡也。” 北齊 劉晝 《新論·貴言》:“人目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后因以“借鑑”或“借鏡”比喻把別人的經驗或教訓借來對照學習或吸取。 秦牧 《藝海拾貝·掌握語言藝術搞好文學創作》:“‘有本有則’,借鑒、揚棄的道理,不僅對于詩歌是重要的,對于其他一切文學體裁的創作,我想,也都是重要的吧!” 秦牧 《藝海拾貝·南國盆景》:“藝術各部門總是可以互相借鏡的。”
(2).比喻別人的可供自己對照學習的經驗或吸取的教訓。 魯迅 《南腔北調集·關于翻譯》:“注重翻譯,以作借鏡,其實也就是催進和鼓勵著創作。” 毛澤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結論》:“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候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