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 1.亦作"體制"。詩文書畫等的體裁﹑格調。 2.亦作"體制"。格局;規格。 3.亦作"體制"。猶結構。 4.組織制度。 5.禮制;規矩。
格局 結構和格式:經濟迅速發展,不斷打破舊~,形成新~ㄧ這篇文章寫得很亂,簡直不成個~。
格式 一定的規格式樣:公文~ㄧ書信~。
形式 見“內容與形式”(111頁)。
方式 說話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工作~ㄧ批評人要注意~。
式樣 1.格式;樣子﹐形狀。
系統 ①有條理;有順序:系統知識|系統研究。 ②同類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循環系統|商業系統|組織系統|系統工程。 ③由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與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一系統相對較高一級系統時是一個要素(或子系統),而該要素通常又是較低一級的系統。系統最基本的特性是整體性,其功能是各組成要素在孤立狀態時所沒有的。它具有結構和功能在漲落作用下的穩定性,具有隨環境變化而改變其結構和功能的適應性,以及歷時性。 ④多細胞生物體內由幾種器官按一定順序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聯合體。如高等動物的呼吸系統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能進行氣體交換。
體系 1.若干有關事物或思想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
編制 ①把細長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制成器物:用柳條~的筐子。 ②根據資料做出(規程、方案、計劃等):~教學方案。 ③組織機構的設置及其人員數量的定額和職務的分配:擴大~。
著作的編寫格式或組織形式:該書的體例已經確定。
(1)
(2) ∶綱領與細則
(3) ∶辦事的規矩
(1).著作的編寫格式;文章的組織形式。《宋書·傅隆傳》:“ 漢 興,始徵召故老,搜集殘文,其體例紕繆,首尾脫落,難可詳論。” 清 惲敬 《答來卿書》:“而其用意用法之巧勝,有不可勝求者,略舉數篇,以為體例。” 王鵬運 《<彊邨詞>序》:“拙集既用《味梨集》體例,則《春明花事》諸詞,其題目擬《金明池》下書《扇子湖荷花》,題序則另行低一格,而去其‘第一’、‘第二’等字,似較大方。”
(2).綱領制度和內容細則。《晉書·李重傳》:“臣以革法創制,當先盡開塞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滯亦未易故也。”
(3).成規;慣列。 宋 蘇軾 《相度準備賑濟第一狀》:“欲乞檢會去年體例,更賜加數。” 元 馬致遠 《陳摶高臥》第三折:“無那舞蹈揚塵體例,只打個稽首權充拜禮。” 郭沫若 《今昔集·論儒家的發生》:“ 正考父 的《鼎銘》是法誡語,不合體例,不能認為它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