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 1.失去。
斷送 喪失;毀滅(生命、前途等):~了性命。
葬送 ①安葬送終:葬送已畢。 ②斷送;毀掉:葬送前途|大好河山葬送在昏君奸臣手里。
就義 為正義事業而被殺害:從容~。
捐軀 (為崇高的事業)犧牲生命:為國~。
舍身 1.佛教徒為宣揚佛法,或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謂之"舍身"。六朝時此風最盛。 2.犧牲自己。
去世 1.婉言人死。
逝世 去世:不幸逝世。
損失 1.損毀喪失。
陣亡 在作戰中犧牲:陣亡將士|這一仗損失慘重,陣亡逾千。
放棄 丟掉(原有的權利、主張、意見等):~陣地ㄧ工作離不開,他只好~了這次進修的機會。
舍棄 1.拋棄;割舍。
虧損 ①支出超過收入;虧折:企業經營不善,~很大。 ②身體因受到摧殘或缺乏營養以致虛弱:氣血~。
吃虧 1.亦作"吃虧"。 2.遭受損失。 3.在某方面條件不利。
耗損 消耗損失:~精神丨減少糧食的~。
失掉 1.謂原有的不再具有。 2.沒有取得或沒有把握住。
死亡 1.喪失生命。 2.指死亡的人。 3.消亡,消失。
歸天 婉辭,指人死。
仙逝 婉指人死:賈夫人仙逝揚州城。
亡故 1.去世。 2.滅亡的原因。
仙游 ①婉指人死,謂游于仙境:太后仙游不返。 ②指道士遠游求仙訪道:仙游未曾歇。
棄世 ①離開人世。死的婉詞:棄世一何早|尊翁棄世多年。 ②摒棄世務:棄世則無累|人近中年棄世難。
升天 1.上升于天界。 2.舊時稱人死亡。 3.南宋時福建羅源等地的一種喪葬習俗。死者火化后,將其骨灰凌風揚向天空,謂之"升天"。
作古 已作古人。死的婉詞:作古之人|早已作古。
殉難 1.赴難;靖難。 2.為國家的危難而獻出生命。
殉國 1.為國家利益獻出生命。
①祭祀用的純色的牲口: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舍棄;捐棄:犧牲生命|作出巨大犧牲。
(1) [a beast slaughtered for sacrifice;sacrifice]∶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豈不聞梁武帝宗廟以面犧牲。——《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2) [sacrifice;give up]∶放棄;舍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他犧牲休息時間為同事們修理收音機
(3) [die a martyr’s death]∶為堅持信仰而死
樂犧牲吾身。——清· 林覺民《與妻書》
犧牲百死而不辭。
犧牲生命。——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4) 又如:英勇犧牲
(5) ∶花費掉
為增強兒童的體格而犧牲了他的智力
(1).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書·泰誓上》:“犧牲粢盛,既于兇盜。”《周禮·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犧牲。” 鄭玄 注:“犧牲,毛羽完具也。”《國語·周語上》:“使太宰以祝、史帥 貍姓 ,奉犧牲、粢盛、玉帛往獻焉,無有祈也。” 韋昭 注:“純色曰犧。”《漢書·禮樂志》:“河龍供鯉醇犧牲。” 顏師古 注:“醇謂色不雜也。犧牲,牛羊全體者也。”《后漢書·魯恭傳》:“《月令》, 周 世所造,而所據皆 夏 之時也,其變者唯正朔、服色、犧牲、徽號、器械而已。”
(2).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國語·魯語上》:“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取犧牲以充庖廚,以食天下,故號曰 庖犧氏 。”
(3).泛指用其他動物所作的祭品。 唐 白居易 《自詠》:“老龜豈羨犧牲飽,蟠木寧爭桃李香。”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海外二奇人》:“方伯為壇海濱,陳列犧牲,取 韓昌黎 文讀而焚之,鱷魚遂遁去。”
(4).謂舍棄。《孽海花》第三回:“他既犧牲了一切,投了 威妥瑪 ,做了 漢 奸,無非為的是錢。” 老舍 《櫻海集·犧牲》:“結婚必須男女兩方都要犧牲的。我已經犧牲了那么多,她犧牲了什么?” 沙汀 《兇手》:“于是他犧牲了他的例假,一早便心神不安地等待著他們的會見。”
(5).特指為正義事業舍棄生命。 柔石 《二月》:“她底父親是為國犧牲的。”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團員有的犧牲,有的退伍,減少到了只余二十三四人。” 李國文 《月食》:“ 伊汝 的父母都是烈士,是紅軍東渡 黃河 時犧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