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調 1.指音樂﹑戲曲﹑歌曲等的調子。 2.指詩詞文章的聲律格調。 3.指說話的聲音﹑語氣;亦指人動作的模樣。
聲調 ①說話、讀書的腔調。 ②字音的高低升降。普通話聲調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
調子 ①一組音的排列次第和相互關系。 ②音樂上高低長短配合成組的音。 ③說話時帶的某種情緒:他說話的~很憂郁。 ④指論調;精神(jīngshén) ②:文章只作了文字上的改動,基本~沒有變。
1.發聲說話﹑吟誦詩文時的腔調。
2.指樂曲的旋律。泛指樂聲。
(1)
音調鏗鏘
(2) ∶指發音的方式或音質
柔和的音調
(1).發聲說話、吟誦詩文時的腔調。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 庾太尉 在 武昌 ,秋夜氣佳景清,使吏 殷浩 、 王胡之 之徒登南樓理詠,音調始遒。”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唐衢 ﹞唯善哭,每一發聲;音調哀切,聞者泣下。” 魯迅 《彷徨·祝福》:“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 祥林嫂 ,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
(2).指樂曲的旋律。泛指樂聲。 宋 危稹 《漁家傲·和晏虞卿詠侍兒彈箜篌》詞:“十四條絃音調遠,柳絲不隔芙蓉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局詐》:“所恨無良琴;若得良琴,音調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