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 ①盤旋:周旋天綱。 ②進退應(yīng)戰(zhàn):與敵周旋。引申為交際應(yīng)酬:如今有客來,都是鳳姑娘周旋接待。
應(yīng)付 ①猶對付:只是使臣到來,如何應(yīng)付? ②敷衍了事:對學(xué)習(xí)不能隨便應(yīng)付。 ③供應(yīng);供給:船只雖有,不敢應(yīng)付。
對于 介詞,引進對象或事物的關(guān)系者:我們~公共財產(chǎn),無論大小,都應(yīng)該愛惜ㄧ大家~這個問題的意見是一致的。
看待 對待:把他當(dāng)親兄弟~。
對付 ①應(yīng)付①:學(xué)了幾個月的文化,看信也能~了ㄧ這匹烈馬很難~。 ②將就:舊衣服扔了可惜,~著穿ㄧ這支筆雖然不太好,~~也能用。 ③〈方〉感情相投合:兩口兒最近好像有些不~。
①處于相對的情況:高山與平地~,不見高山,哪見平地?ㄧ工作和休息是互相~的,保證充分的休息,正是為了更好地工作。
②以某種態(tài)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朋友要真誠ㄧ要正確~群眾的批評。
(1) [treat;handle;approach]∶以特定方式或某種態(tài)度看待[人或物]
不偏不倚地對待一切有爭論的問題
(2) ∶雙方面相比較而存在,處于相對的情況
高山與平地對待
(1).對立;對抗。《朱子語類》卷七六:“是兩物相對待在這里,故有文,若相離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 高勞 《臨時政-府借債匯記》:“ 盛氏 實具有抵制政-府之意,則政-府與 盛氏 ,固處於對待之地位。”
(2).指對立或可以抗衡的事物。 蔡元培 《三十五年來中國之新文化》:“從 漢 季到 隋 唐 ,與 印度 文化接觸,翻譯宣傳,與固有文化幾成對待。”
(3).猶相對。 元 張憲玉 《登齊政樓》詩:“萬古晨昏常對待,兩丸日月自雙飛。”
(4).對偶;對舉。 章炳麟 《文學(xué)說例》:“若乃素王《十翼》,《老子》一經(jīng),捶句皆雙,儷辭是昉,尋其文義,獨多對待。” 郭沫若 《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廬與瓜是對待著說的,下邊統(tǒng)言剝言菹,可以知道廬必與瓜為類,斷不會是居宅廬舍之廬。”
(5).對付;以某種態(tài)度、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 孫中山 《錢幣革命》:“當(dāng)此強鄰侵併,實行瓜分之秋,非徒大言壯語所能抵御,非有實力之對待不可。”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們真是沒有良心哪,你們這樣對待我--是賊,是強盜,是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