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 1.指摘;斥責。
指摘 1.亦作"指謫"。挑出錯誤,加以批評。 2.指出并摘錄。
斥責 責罵:嚴加斥責|語重心長,又似愛憐,又是斥責。
批評 指出好壞:圈點批評。也專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批評教育|虛心接受批評。
譴責 1.申斥。
申斥 斥責,多用于上對下:他對干得好的便賞幾百文錢,對干壞的便傳了來大加申斥|受到父親一頓申斥,心里特別感到難受。
責備 ①要求完備,盡善盡美:求全責備|君子不責備于一人。 ②批評;責怪:接待工作沒做好,看來責備是免不了的|受了責備,心里怪委屈的。
指謫 1.見"指摘"。
攻訐 〈書〉揭發別人的過失或陰私而加以攻擊(多指因個人或派系利害矛盾)。
挑剔 ①在細節上過分嚴格地指摘:你這人怎么那樣挑剔?! ②(tiǎo-)撥弄剔除:他照例抽來一根香簽,挑剔著煙哨里的煙糞。也指挑動:挑剔學潮。 ③(tiǎo-)指點闡明:請師挑剔。
斥責;批評所挑出的錯誤:指斥朝政|毫不留情地指斥。
(1) [reprimand;denounce]∶指責;斥責
嚴加指斥
(2) ∶直呼其名
(1).指名直呼。 漢 蔡邕 《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晉 葛洪 《抱樸子·黃白》:“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隱之云爾。”《南史·劉瓛傳》:“學徒敬慕,不敢指斥,呼為 青溪 焉。”
(2).指摘,斥責。《晉書·范寧傳》:“ 寧 指斥朝士,直言無諱。”《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元來 德宗皇帝 心性最是猜忌,説他指斥朝廷,譏訕時政。” 郭沫若 《沸羹集·戲劇與民眾》:“我們對于有害無益的作品曾加以不容情的指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