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同伐異是什么意思
拉幫結派,偏袒同黨,攻擊異己
原指學術上的派別之間的斗爭,后泛指一切集團之間的斗爭
黨同伐異,此姘彼丑。——周邦彥《汴都賦》
國語辭典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斗爭,后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斗爭。《后漢書.卷六七.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于時矣。」也作「伐異黨同」。
黨同伐異的網絡解釋
《黨同伐異》是1916年9月5日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電影,由大衛·格里菲斯執導,麗蓮·吉許、安德烈·貝蘭杰、弗蘭克·鮑沙其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由4段相隔數千年互不相關的故事連綴而成 :《母與法》、《基督受難》、《圣巴托洛繆大屠殺》和《巴比倫的陷落》。故事雖不相關,但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祈求和平,反對黨同伐異。
影片在影像結構、敘事結構以及鏡頭運動、剪輯節奏上的創新對世界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影響極大,被認為是最早的經典影片之一。1958年,在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上,它被評為電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黨同伐異,釋義是 黨:偏袒。伐:討伐,攻擊。指結幫分派,偏向同伙,打擊不同意見的人。
出自:《后漢書·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