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 ①模糊不清:雙眼迷茫|迷茫的原野。 ②神志恍惚:心中一陣迷茫。
模糊 1.亦作"模胡"。 2.不分明;不清楚。 3.謂草率,馬虎。 4.混淆。
隱約 ①模糊不清:隱約聽到|隱約其辭|風云忽飄蕩,隱約聞簫鼓。 ②含義深而言辭簡約: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清晰 清楚分明:圖像十分清晰。
①清楚:黑白~ㄧ愛憎~。
②明明;顯然:他~朝你來的方向去的,你怎么沒有看見他?
(1)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簡單明了地
這分明不對
(3) ∶清楚地劃開界限
(1).明確;清楚。《韓非子·守道》:“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權》:“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后可以致治。” 唐 元稹 《內狀詩寄楊白二員外》:“彤管內人書細膩,金奩御印篆分明。”《水滸傳》第八六回:“前面行軍旗上,寫的分明:‘ 大遼 副統軍 賀重寳 。’” 峻青 《海嘯》第四章九:“以后即使再隔上三年五載,見了面也還仍然能記憶分明。”
(2).辨明。 漢 陸賈 《新語·辨惑》:“夫曲直之異形,白黑之異色,乃天下之易見也。然自謬也,或不能分明其是非者,眾邪誤之矣。”《漢書·薛宣傳》:“即無其事,復封還記,得為君分明之。”《魏書·清河王懌傳》:“ 叉 黨人通直郎 宋維 希 叉 旨,告 懌 謀反,禁 懌 門下,訊問左右及朝貴,貴人分明,乃得雪釋焉。”
(3).明明;顯然。 南朝 梁武帝 《游仙詩》:“委曲鳳臺日,分明柏寢事。” 唐 杜甫 《歷歷》詩:“歷歷 開元 事,分明在眼前。” 元 關漢卿 《竇娥冤》楔子:“嗨!這箇那里是做媳婦,分明是賣與他一般。” 茅盾 《子夜》十五:“可是他那聲色俱厲的態度后面卻分明有點恐慌,有點畏縮。”
(4).明亮。 唐 元稹 《哭女樊》詩:“秋天浄緑月分明,何事 巴 猿不賸鳴。” 后蜀 歐陽炯 《三字令》:“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宋 黃庭堅 《登快閣》詩:“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5).光明磊落。 清 李漁 《蜃中樓·傳書》:“奴家豈不愿同歸?只是為人在世,行止俱要分明,我若隨你去呵,知者以為原配,不知者以為私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