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 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重復他人的行為的過程。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兒童方面,兒童的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為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模仿。可分為無意識模仿和有意識模仿、外部模仿和內部模仿等多種類型。
仿照 按照已有的方法或式樣去做:~辦理ㄧ~蘇州園林風格修建花園。
效法 學習某人的長處;仿照別人的做法:大家都效法他開展科技攻關,提高勞動生產率|價廉而工堅,最宜效法。
①老師教授的學藝方法:各守師法,后人莫敢輒改。
②學習;仿效:德業文章皆可師法。
(1)
言禹功甚當,可師法。——《書·皋陶謨》注
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
值得師法的地方頗多
(2) [knowledge or technique handed down by one's master]∶師傅傳授的學問和技術
不失師法
(1).老師傳授的學問和技術。《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器用》:“蓋有所傳授,各守師法,后人莫敢輒改。” 清 皮錫瑞 《經學歷史·經學昌明時代》:“ 漢 人最重師法,師之所傳,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 胡適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做木匠的人,單有鋸鑿鉆刨,沒有規矩師法,決不能造成木器。”
(2).效法,學習。《書·益稷》“師汝昌言” 孔 傳:“言 禹 功甚當,可師法。”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諸色人中,有……經術精深,可為師法者。” 金 王若虛 《揚子法言微旨序》:“公一代巨儒,德業文章,皆可師法。” 魯迅 《華蓋集·夏三蟲》:“古今君子,每以禽獸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蟲,值得師法的地方也多著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