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 1.一種裝飾性建筑物。有二根或四根并列直柱﹐上有檐額。多建于街市要沖或名勝處。 2.指為慶賀而用竹木等搭建的類似牌樓的臨時建筑物。
又名“牌樓”。一種門架式的建筑物。由立柱、額枋、斗fe4a等構件和屋頂組成。多用木、石、磚、琉璃等材料建造。舊時主要用于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一般建于祠堂、寺廟、陵墓等前面或街道路口。明清兩朝特別盛行。現今在節日活動時,也常搭建臨時性的牌樓,掛燈結彩,以示慶祝。
形狀像牌樓的建筑物,舊時用來宣揚封建禮教所謂忠孝節義的人物。如:貞節牌坊;功德牌坊
(1).舊時為表彰某人的德行而設立的一種紀念性建筑物。如貞節牌坊、功德牌坊等。柱間上部為橫向匾額,題有文字。《古今小說·閑云庵阮三償冤債》:“﹝ 陳宗阮 ﹞將他母親十九歲上守寡,一生不嫁,教子成名等事,表奏朝廷,啟建賢節牌坊。” 巴金 《和讀者談<家>》:“她念《列女傳》入了迷,甘愿為她未見過一面的亡故的未婚夫守節,還夢想有人為她立一座貞節牌坊。”
(2).指牌樓。《紅樓夢》第四一回:“一時來至省親別墅的牌坊底下, 劉老老 道:‘噯呀!這里還有大廟呢!’”《說岳全傳》第七一回:“山門前一座大牌坊,上邊寫著‘東南第一山’五個大金字。” 魯迅 《三閑集·通信》:“只可惜是同時打破了革命文學的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