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盔棄甲 盔、甲:頭盔和鎧甲。跑得連盔甲都丟了。形容打敗仗后逃跑的狼狽相。
落花流水 原形容暮春景色衰敗。后常用來比喻被打得大敗。
土崩瓦解 瓦解:制瓦時先把陶土制成圓筒形,分解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臺。
一敗涂地 一旦失敗就肝腦涂地。形容失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焦頭爛額 燒焦了頭,灼傷了額。比喻非常狼狽窘迫。有時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帶有夸張的意思。
一蹶不振 蹶:栽跟頭;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來。
狼狽萬狀 狼狽:窘迫的樣子;萬狀:多種樣子。形容極其困頓、窘迫。
狼狽:窘迫的樣子。困頓、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樣子。
[be badly battered;get left;in a dilemma;like a drowned mouse;in sore straits] 狼狽:又作“狼貝”、“狼跋”。形容疲憊、窘迫的樣子。《三國志·馬超傳》:“ [梁寬], [趙衢]閉 冀城門, 超不得入,進退狼狽。”現多形容處境困難,窘迫的樣子
那提調狼狽不堪…被欽差拍著桌子,狗血噴頭的一頓大罵。——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1).形容處境非常困難、窘迫。 宋 朱熹 《與政-府札子》:“近於三月六日視事之際,風痰大作,頭目旋暈,幾欲僵仆,今已累日,精神愈見昏慢,委是狼狽不堪。” 徐遲 《黃山記》:“他們只到了 半山寺 ,狼狽不堪,臨峰翹望,敗興而歸。”
(2).形容非常破敗。 阿英 《流離·四月三十日》:“先到廟內休息,屋宇狼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