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分開解釋
陽秋 : 即《春秋》,記歷史的書。晉簡文帝母叫鄭阿春,為避諱,遂改“春秋”為“陽秋”。皮里陽秋是什么意思
表面上不作評論但內心里有所褒貶。“陽秋”即“春秋”,晉簡文帝(司馬昱)母鄭后名阿春,避諱“春”字改稱。這里用來代表“批評”,因為相傳孔子修《春秋》,意含褒貶
桓茂倫云:“ 褚季野皮里陽秋?!薄妒勒f新語》
國語辭典嘴里不說好壞,而心中有所褒貶。參見「皮里春秋」條。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桓茂倫云:『褚季野皮里陽秋』?!挂沧鳌钙だ锎呵铩埂?/p>
成語解釋 | 皮里:內在;陽秋:即春秋;因晉簡文帝之母名阿春;晉人避諱;改“春秋”為“陽秋”;春秋:即春秋筆法。對人物、事件的褒貶不在表面而在內里。 |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褚季野皮里陽秋,謂其裁中也?!?/td> |
常用程度 |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成語用法 | 偏正式;作定語、狀語;用于書面語 |
成語結構 | 偏正式成語 |
產生年代 | 古代成語 |
成語正音 | |
成語辨形 | |
近義詞 | 指桑罵槐 、委婉曲折 |
反義詞 | 說一不二 、心直口快 、開門見山 |
成語例子 | 胸中褒貶,曰皮里陽秋。(宋 胡繼宗《書言故事 事物譬類》) |
成語謎語 |
表面上不作評論但內心里有所褒貶。“陽秋”即“春秋”,晉簡文帝(司馬昱)母鄭后名阿春,避諱“春”字改稱。這里用來代表“批評”,因為相傳孔子修《春秋》,意含褒貶
桓茂倫云:“ 褚季野皮里陽秋?!薄妒勒f新語》
國語辭典嘴里不說好壞,而心中有所褒貶。參見「皮里春秋」條。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桓茂倫云:『褚季野皮里陽秋』?!挂沧鳌钙だ锎呵铩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