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規蹈矩 循、蹈:遵循,依照。規、矩是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為的準則。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
墨守成規 墨守:戰國時墨翟善于守城;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方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刻舟求劍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一模一樣 樣子完全相同。
如法炮制 炮制:用烘、炒等針藥材制成中藥。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藥。現比喻照著現成的樣子做。
時過境遷 遷:變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發生變化。
變化無常 無常:沒有常態。指事物經常變化,沒有規律性。
膠柱鼓瑟 用膠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蕭規曹隨 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后,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千篇一律 一千篇文章都一個樣。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辦事按一個格式,非常機械。
食古不化 指對所學的古代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現在的情況來運用,跟吃不東西不消化一樣。
依樣葫蘆 照別人畫的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沒有創新。同“依樣畫葫蘆”。
率由舊章 率:遵循;舊章:老法規。一切按照老規矩辦事。
沿襲舊規 暫無釋義
原封不動 原封:沒有開封。原來貼的封口沒有動過。比喻完全按照原樣,一點不加變動。
依然如故 依然:仍舊;故:過去,從前。指人沒有什么長進,還是從前的老樣子。
至死不變 纛:到。到死不改變(現常用在壞的方面)。
成:制定,形成。一經形成,不再改變。
[run in a rut;invariable;changeless] 一經形成,不容變更。亦泛指墨守成規,不知變通。
《禮記·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孔穎達 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鋸鑿之,斷者不可續,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變。”后以“一成不變”謂刑法一經制定,不容變更。亦泛指墨守成規,不知變通。 宋 葉適 《上韓提刑》:“惟法令制時之要,而經術飾治之餘,二者之間,久焉難居;一成不變,無乃過中。” 毛澤東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一章第一節:“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 胡守為 《略談陳寅恪先生的詩文證史》:“夫考證之業,譬諸積薪,后來者居上,自無膠守所見、一成不變之理。”